一份缺乏数据具体来源、仅以国际长途航班数量进行排名的所谓“榜单”,正在误导公众对中国民航的认知。近日,有视频博主在一个名为“航班数据不会骗人”的视频中指出,中国航线无缘全球最繁忙洲际航线榜单前20名。这一论断引起业界和舆论哗然,南都N视频记者分析发现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该榜单选取的数据维度十分狭隘。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民航正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多个具有公信力的民航榜单上名列前茅,硬实力不容小觑。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民航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是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写照。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博主“排名”:
称全球5000公里以上洲际航班 “前20名没有与中国相关航线”
这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在8月24日的一场直播中展示了一份所谓“2025年8月世界最繁忙洲际航线排名表”,并指出全球5000公里以上洲际航班的前20名中,往返英美多个机场的航班繁忙程度高,尤其是伦敦往返纽约航线,其航班密度“世界第一”。该博主还呈现了多条北大西洋航线图,如数家珍地盘点英美航班的频次,并表示前20名没有与中国相关的航线。视频结尾,该博主还不忘抛出一句:“航班数据它不会骗人。”
相关视频在微信视频号等多个社交平台传播,获得近10万转发、近3000条评论,更有其他视频博主照此文案仿制视频。有网友留言称这一论断是“启蒙”,也有网友留言称对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表示担忧。但也有不少眼睛雪亮的网友评论认为,博主列举的数据太片面,也有人指出其推论逻辑有问题。
诚然,航班数据不会骗人,但不同的民航统计数据可以呈现不同的剖面。国际长途航班的数量只是民航业发展的指标之一,国际上很少有研究机构通过单纯比较超长途洲际航班的数量来比较民航综合实力。影响洲际航班数量的因素复杂,其中包括经济联系、地理状况、航权许可、人口构成、市场需求、燃油成本等。
该博主展示的榜单,是由一家名为“全球机场局”的公众号作者根据“8月单日客运航班量”整理并于8月23日发布的。但遗憾的是,该公众号并未就相关统计表格明确标出数据的具体来源。其数据是否真确,仍有待查实。另外,这一套数据还有一个显著的缺陷——仅用“航班数量”,而非“可用座位数量”作为比对,客观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飞机的大小不同,座位的数量则不同,因此业界更普遍用“可用座位数量”作为比较的标杆。
正在准备登上中国民航航班的乘客们。
比较标杆:
“可用座位数量” 内地航线居全球前十
如果参考具有公信力的国际民航数据机构OAG公布的2024年数据,不难发现,综合全球全部国际或地区航线来比较,纽约(肯尼迪)往返伦敦(希思罗)的航班密度仅排在第10名,全年“可用座位数量”有401万个。而中国香港往返泰国曼谷的航班位居第7名,全年“可用座位数量”达到420万个,已大幅度超过前者。相关机构的调查结论特别写道,亚太区内的航线在2024年持续复苏,而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然持续。
至于内地航线方面,根据OAG的数据,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上海(虹桥)-广州均挤进了2024年同一境内航班的全球前10名,其全年“可用座位数量”各有700多万个,大幅抛离纽约(肯尼迪)往返伦敦(希思罗)航线的同期数据。而如果按照实际运输的乘客量来计算,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2025年8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上海(虹桥)-深圳、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跻身全球最繁忙航线前10名,实际运输旅客量都达到了530多万人次。而北美和欧洲机场的实际运输旅客量,则并没有进入前10名。
香港国际机场繁忙的值机柜台。
国际航点:
前两月国际客运12.3万班 日均近2000班
至于洲际航线的发展方面,中国民航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强调要“飞出去”。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航点的链接能力越来越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2024年,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5334条,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958.6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有821条。例如,在长途航线方面,中国民航近年开通了深圳-墨西哥城、广州-纽约肯尼迪、北京(首都机场)-马德里-圣保罗等超长途航线。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南方航空运营的深圳-墨西哥城直飞航线,飞行里程超过14000公里,列全球最长的不经停航班第9名,是东亚地区唯一跻身该榜单全球前10名的航线。而中国东方航空在今年年底则计划开通上海(浦东)-奥克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航线,将有望成为全球最长的经停航班之一。不仅是中国航司,外国航司也在去年开通了多条连接中国的长途洲际航线,进一步拉近了这些“千里之外”的城市与中国的经贸与人员联系。
要全面地呈现民航发展的真实实力,不仅要看航线,还要看载客量。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2024年中国在全球航空旅客吞吐量中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实的民航大国。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在2025年5月发表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为大约7.3亿人次,同比增长17.9%。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为大约6.6亿人次,同比增长12.6%。国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为大约6555万人次,同比更是大幅度增长125.6%。增长势头仍然十分强劲。
刚刚过去的暑运,我国民航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呈现快速拓展的趋势。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目前国际客运航线通航国家已增至80个,今年1月至8月客运航班量同比增幅超过20%。暑运期间客运航班量进一步增加,7月1日至8月31日保障中外航空公司国际客运航班约为12.3万班,日均近2000班。
有望在今年底启用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及第五跑道。
专家说法:
民航“飞出去”前景好 深化经济双循环强实力
民航业内专家李岩对南都记者表示,相关视频博主引述的榜单只看了大于5000公里的超长途跨洲际航班,而亚太很多繁忙航线班次不比这些少,只是因其距离不及或并不是洲际航班而未被纳入该榜。可见这个统计角度确实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亚太地区航空运输的繁忙程度。民航自媒体FATIII的专家认为,该航线榜单只是更多说明欧美国家的紧密联系和历史渊源,但如果从榜单来看经济景气情况实属有点牵强。
中国民航的市场发展潜力也得到了国际航空产业参与者的认可。美国波音公司在其《2025-2044商业市场前景》报告中指出中国是未来20年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之一,波音公司认为中国有三大优势:经济发展令越来越多人有能力乘飞机出行、更多优化的签证政策刺激国际旅行需求、航空基建投资强劲,并强调这些因素让中国民航市场增速跑赢全球平均值。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2025全球市场前景》报告也指出,纵观全球市场,中国往返新兴市场的航班客运交通量增速有望每年达8.5%,是全球第二快的增速。
著名经济学家洪灏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中国民航的强劲增速是宏观经济稳健复苏的晴雨表。作为强周期性行业,民航需求高度依赖商务出行、旅游消费和贸易活动。2024年中国的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大幅增长,这直接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化。作为连接全球的空中桥梁,国际航线增长通过多渠道放大经济循环效应。相关国际航线的增加也有利于提升中转衔接效率,促进跨境贸易、投资和技术流动,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他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年初,中国民航发展趋势将呈现稳中求进、结构优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仅以长途航班数量为依据的狭隘榜单,并不能掩盖中国民航在全球航空市场中的硬实力与蓬勃活力。中国民航不仅在客运总量、航线网络广度、国际联通能力等方面成绩显著,更以稳健的增长速度和不断优化的航线结构,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国际竞争力。看待中国民航,应超越片面的数据比较,正视其综合实力与未来潜力。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肖遥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
辉煌优配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